|
造口狹窄狹窄是造口縮窄或緊縮,表現為造口皮膚開口細小,難以看見黏膜,或造口皮膚開口正常,但指診時腸管周圍組織緊縮,手指難于進入,稱造口狹窄,足腸造口手術后常見并發癥之一,多發生于術后8天到數年不等。
美國已注冊造口患者中造口狹窄發生率占4%,國內相關資料顯示為6%~15%,臨床表現為大便變細、排出困難、排便時間延長、腹脹、腹痛。
結腸造口狹窄多發生于鉗夾外置造口,因結腸漿膜外露受刺激引起漿膜炎,產生肉芽組織,繼之形成瘢痕、收縮,與皮膚切緣共同形成環狀瘢痕狹窄;此外,造口周圍化膿性感染,造口腸段過短回縮或腸壁[血運障礙、手術操作中腹壁皮膚或肌肉腱膜切除過少等是造成瘢痕狹窄的重要原因。
國內外研究表明年齡大于60歲、肥胖會增加造口狹窄發生率。而行腹膜外結腸造口,術前定位、精心細致的手術操作、良好的血液供應和防止感染可避免嚴重造口皮炎的發生。國內文獻未見報道結腸造口狹窄程度的分級標準,手術指征尚無明確的準則。臨床上一般以造口周徑≤小指前段(病人本人)且出現排便困難者,可考慮為狹窄。
據此將排便費力但尚能排便者,納入輕度狹窄;排便費力,需借助手壓腹部或使用藥物協助排便者,為中度狹窄;排便困難,雖借助手壓或藥物仍無效,常覺腹脹、腹痛,甚至出現不全腸梗阻者,為重度狹窄。 ——摘自《中國腸造口護理指導意見 2013版》 上一篇處理造口狹窄的推薦意見下一篇造口回縮推薦意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