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兒所創新應用內鏡無創技術避免先天性巨結腸腸造口首都兒科研究所5號手術間里,名為結腸鏡下結腸內置管減壓引流的無創操作順利結束了,雖然時長只有不到1個小時,但內鏡操作醫生孔赤寰主任醫師直到看見患兒的腹脹慢慢緩解了,減壓瓶內持續引流出氣和便后才放心離開,“雖然我們有無創治療先天性巨結腸腹脹的成功經驗,但這名患兒出生才5天,體重只有2公斤,心里還是有一點點緊張和擔心的”。 先天性巨結腸是由腸神經元缺如引起,受累腸管發生痙攣狹窄,無法像正常腸道一樣蠕動,腸內容物沒有辦法正常排出,堆積在腸道內,導致病變近端的腸管嚴重擴張,逐漸形成巨結腸改變。主要表現為新生兒腸梗陰、頑固性便秘以及反復發作的小腸結腸炎。由于腸道梗阻,新生兒還會有嘔吐、腹脹等表現,嚴重的可導致腸穿孔并危及生命,根治手術是治療該病的唯一方法。一部分患兒在手術前需要進行鹽水灌腸或結腸造口,待可以耐受手術打擊時,再施行根治手術,這個過程通常在3個月或者更長時間。 但鹽水灌腸和結腸造口都存在明顯不足。對于全結腸型、長段型巨結腸患兒,鹽水灌腸使用的肛管往往因為不夠長度、不夠柔軟,不能通過狹窄段到達近端擴張段腸腔內進行洗腸和排氣、排便。此外,鹽水灌腸不能持續進行,達不到持續減壓緩解腹脹的目的。而腸造口是經過腹部手術,找到正常發育和正常直徑腸管的遠端,切斷腸管后把排便口固定在肚皮上,便于排氣排便。但同時也增加了手術打擊次數和術后腸黏連梗阻的風險。而且由于造瘺口排出的大量含有消化液和部分已經消化的食物,還可能出現營養丟失和水電解質紊亂。家庭護理不當時,容易使造瘺口周邊皮膚感染。 2018年,普通(新生兒)外科孔赤寰主任醫師發明了內鏡下結腸內置管持續減壓引流技術,并在《中華消化內鏡雜志》發表相關論文。2019年12月申請并獲得了實用新型國家發明專利。該技術率先應用于先天性巨結腸患兒,通過在患兒結腸腔內放置帶有顯影材料的軟管,另一端接負壓吸引裝置,在保證患兒消化道的完整的基礎上,實現持續減壓、糞便腸氣引流、緩解腹脹的目的。該手術為無創治療,避免了結腸造口手術的打擊。一次置管可以保留1-3個月,甚至可以按照家長和醫生的需求保留更長時間。在置管期間,患兒可以正常經口進食,在保留引減壓流管期間,每個月可以增加體重0.5-1公斤。 目前,普通(新生兒)外科團隊正在嘗試將該技術應用于巨結腸類緣病、結腸造口手術后的腹脹,以及不明原因的腹脹病例中。通過新技術的開展,減輕患兒疾病及手術痛苦。 |